【头条】风来千帆竞 潮涌逐浪高
↑三亚抓牢机遇,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打造新标杆。图为三亚城市风光。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风起南海,春到天涯。
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冷时节,大海之南吹来了暖人的阵阵春风——“海南省5个贫困市县全部摘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7%”“出台振兴旅游业三十条行动措施,推动海南旅游业疫后重振和提质升级”“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初步投入实战化运行”“海南面向全球招聘2020年首批三万岗位人才”……
一个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不断擂响了海南前进的鼓点,也彰显了海南在全力应对疫情防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三个大考”中,进一步争创自贸港速度,正千方百计把时间抢回来、损失补回来、影响的工期夺回来。
坚决的态度和行动源自一种强烈的共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赋予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决不能让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我们手上错失。
任重道远,行则将至。
两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和椰树精神,抢抓机遇、谋定后动、蹄疾步稳,在这道关乎国家战略全局的时代考题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
↑航拍三亚海棠湾酒店群。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12个重要场合、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讲话中,就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其中,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4次提及海南,四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国际贸易规则加快重构的大背景下,海南这样前所未有的高规格、高频次“亮相”,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心和重视,有力彰显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决心,为海南砥砺向前指明了方向,鼓舞了斗志。
棋落一子,意在全局。
正如省委书记刘赐贵所强调,“海南自贸港建设不仅关系海南900多万人,更是关乎14亿中国人民、关乎国家全局的大事。”“4·13”以来,海南提高政治站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充分领会、准确把握海南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设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前所未有的机遇,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航行在发展的激流中,如何把稳舵、劈波前行?
抓好学习、准确领会,是海南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的“第一粒扣子”。只有吃透中央精神、时刻对标对表,搞清楚“干成什么样”“怎么干”,才不会想着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不会想当然、不会走弯路、不会错失良机,才能始终确保正确方向。
深学才能笃行。省委举办全省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这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规模最大、层级最高的一次干部集中培训。在辅导报告中,刘赐贵就进一步深刻认识、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的精髓要义与学员们重点交流了10个方面的认识,要求认真汲取海南三次“大起大落”的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坚决防止空喊口号、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头脑发热,朝令夕改、决策摇摆,等待观望、无所作为,投机取巧、一夜暴富等五种不良倾向。
“自贸港建设要开好局,就是要知道做什么,知道要干出什么成效,知道怎样才能干一件成一件!”在省委常委会会议上,省委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股大学习、大宣传、大行动的热潮在琼州大地持续不断涌动。
从省委全会、省委常委会会议,到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从机关团体、部队院校,到城镇乡村;从专题培训、领导干部周末学习专题讲座,到赴省外和境外考察取经、外出培训;从举行宣讲报告会、开展“万名党员进万村讲万场”活动,到设立“新时代琼崖传习所”、赠阅学习“口袋书”……海南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精神与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通过覆盖全省的大学习、大宣传、大行动,作了深入持久的思想动员,凝聚了共识,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汇聚起磅礴力量。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省委对标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细化分解了350多项任务;相继召开省委七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以全会这种地方党组织最高机构的名义审议通过系列重要文件,聚焦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对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2019年4月17日,位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博鳌国际医院,两位日本专家在查看实验样品。该院通过引进国际高水平人才、带动本土人才“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多元化培养模式,推进医疗前沿研究。两年来,海南以项目为引领,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十二个重点产业和十个重点开放领域的发展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招才引智工作。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谋定后动,干在实处。海南稳扎稳打,以急不得也慢不得的态度,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正式提上国家立法日程,制定《海南省反走私暂行条例》并于4月1日起实施,为自贸港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以开展“百日大招商(项目)”“确保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项改革政策全面落实百日大行动”等系列“百日”活动为抓手,解决突出问题,检验干部作风;着力培育壮大十二个重点产业,压茬推进七批次项目集中开工和签约活动;学好用好“1+N”政策体系、努力发挥政策最大效应;加快制度创新、突出体现制度创新的全面全域、系统集成,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以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派出8000多名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沉到一线服务;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实行最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全力保供稳价,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部署开展“政策落实年”,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椰树精神,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勇当先锋、做好表率”专题活动、“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激发起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关键时刻显担当,越是艰难越向前。
海南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迅速建立高效运转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坚持五级书记抓防控、抓统筹、抓自贸港建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三个大战”,全力应对疫情防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三个大考”,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为把因疫情失去的生产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海南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推动复工复产,重大项目按下“快进键”——
省委成立农业农村和脱贫攻坚、复工复产以及推进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专项工作组,抓好牵头协调;连续召开两场全面恢复加快推动经济建设座谈会,对经济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省政府及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八条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七条措施、支持海南旅游企业共渡难关六条措施、振兴旅游业三十条措施等,将温暖送到企业“心坎”上;省领导多次深入医院、企业、工地、市场等一线,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科学部署和“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头下,目前全省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3月18日,海南西环铁路三亚至乐东段公交化旅游化改造工程、南山港码头陆域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南繁生物实验室、深海科技城南山壹栈等17个项目在三亚开工,总投资161亿元。
同一天,海口高新区2020自贸港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包括两个重大高新技术项目: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注射剂综合楼和康芝·海南(国际)医疗防护用品生产基地项目。两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约20亿元。
……
回顾过往,我省创造了10个月建成博鳌机场、南海博物馆,社管平台综合楼项目开工后“平均5天一层楼”等诸多发展奇迹,不断刷新着“海南速度”。当前,海南正用超常规举措争分夺秒补损失、提产能、赶进度,争创新的“自贸港速度”。
“一天当三天用”“人人争当实干家、不当评论家,争当实践者、不当观察员”,海南儿女将奋进的身姿印刻在为建设海南自贸港打牢坚实基础,营造良好氛围的火热画卷中。
2月16日上午,随着一声鸣笛声响起,来自卡塔尔的“劳拉号”滚装船,装载着430辆平行进口汽车顺利靠泊海口港码头。这是海口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首次以滚装船运输进口汽车;
3月28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宣布又取得重大体制机制突破:首个利用乐城真实世界数据医疗器械获批注册,允许患者将仅供自用、少量的口服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带离先行区使用;
3月31日,“扬帆启航 ‘海’纳百川——海南省2020年首批面向全球招聘三万岗位人才”新闻发布会举行,面向全球集中开展公开招聘活动。
……
在自贸港建设步伐加快的当下,海南开放的故事讲不完。据统计,今年前2个月,海南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00.94%。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所强调,海南要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谁也不能违背的时代潮流。海南是岛屿型经济体,资源、市场两头在外,而且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偏低,如果开放做不好,就难有活力、动力和市场。而且,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对标的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使命越高,对开放的要求越高。
阿联酋迪拜、新加坡、中国香港,都是当今世界最知名最成功的自由贸易港。去年2月,经中央批准,刘赐贵率团访问这三地,参加了43场政府会晤、调研座谈、经贸交流、侨务联谊等活动,大力宣介海南发展机遇和前景,深入分析学习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不断推进交流合作,受到三地政府、企业的一致欢迎,迅速达成一批合作意向。
1个月后,阿联酋迪拜环球港务集团及杰贝阿里自贸区高管考察团来到海南实地考察,寻求合作机会。
这次不普通的出访透出的,是海南开放发展的独到思路:不把招商引资的重心全放在国内的存量上,而是加大全球招商力度,积极引进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海南实际、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和市场主体,形成资本增量,既为海南也为全国作贡献。
围绕“两个注重”(注重引进外资、注重引进国际人才),两年来,海南坚定不移落实开放为先战略,打造中国对外开放新高地,举措一个接一个——
放宽59国人员入境免签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南升级版,创新设立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实施琼港澳游艇自由行政策,放宽临时入境驾驶许可……在外资市场准入等方面持续降低门槛,海南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自由进出。
设立国际经济发展局、推出全球投资服务热线4008-413-413,设立国际企业服务法定机构,实施“百国千企”计划,启动“全球贸易之窗”项目……为促进招商引资,海南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优质、更贴身、更便捷的环境和服务。
博鳌亚洲论坛“美丽乡村会客厅”开门迎客,成功举办两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第十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三亚论坛……为提高“世界能见度”,海南在一次次国际舞台展现开放新形象。
对重点园区下放43项权限,新增3个园区推广适用特别极简审批,《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洋浦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管理体制的决定》正式施行……让“园区说了算”,海南努力把园区打造成自贸港核心政策的“孵化器”、做大流量的“量点”和突出实效的“亮点”。
一项项开放政策的落地实施,让海南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世界关注的目光越聚越多,海南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步伐持续加快。
↑高空航拍跨海而过的海文大桥。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的海南迎来海内外各类人才纷纷踏岛,盛况空前。海南大力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4·13”以来全省重点用人单位共引进人才8.3万多人、同口径增长4.2倍,7700多名国际人才来琼工作、同口径增长52%。
“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开放的海南提出把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一起作为发展的“两大本钱”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开展百日大招商(项目)活动等,推动最好的投资落地海南。截至目前,33家企业被认定为总部企业,2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入驻海南,其中包括德国欧绿保集团、中远海运(香港)、新加坡淡马锡集团、普洛斯集团等在行业中具有“头羊效应”的外资企业。
“四通八达走出去”,开放的海南构建起联通世界的“交通网”。海南加快民航机场建设,用好第三、四、五航权,加密、新开国际航线,全省执飞境外航线增至103条,通达境外62个城市,“四小时八小时飞行经济圈”基本形成,正加快建设成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据统计,2019年,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905.9亿元,同比增长6.8%,是全国平均增速的2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服务进出口219.7亿元,增长20.3%,实现服务贸易顺差6.53亿元。柬埔寨驻海口总领事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外国在海南设立的首个领事机构。
这,是开放带来的发展活力;这,是开放带来的世界魅力。
如果说开放是海南发展的生命线,那么创新就是引领海南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海南来说,是在“洼地”上,而不是在“平地”上、“山坡”上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只有“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激发制度创新的无穷威力,才能有效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完成重大历史使命。
对外开放,引资引智;内部改革,挖潜增效。
两年来,海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设,努力当好改革开放“试验田”——
省级党政机构改革率先基本完成;
推动落实“1+N”政策体系,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试点任务实施率达95%以上。先后实施建立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等18个先导性项目;
深化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启动市县“一枚公章管审批”改革试点,实施商事登记“全省通办”,推行极简审批,在一些园区实行“一园一策”。“六个试行”极简审批做法被国务院列入地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
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先后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40项措施和29项措施。省国际经济发展局、省大数据管理局、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等法定机构成立运行;
着眼于“管得住,才能放得开”的基本要求,构建一体化大数据社会治理体系,消除“信息孤岛”,打通数据“蜂窝煤”,实现政务系统和数据100%共享,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全省全域一体化的大网络、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的信息化体系架构;
特别是在推进改革中,海南及时总结梳理各领域的创新举措和鲜活经验,先后发布六批共71项制度创新案例,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制度创新效果好不好,既要从宏观处看“水”,也要在微观处看“鱼”。
2019年,海南新增市场主体24.44万户,同比增长70.82%,平均日增670户,跑出了自贸港建设“加速度”。
感受最直观的是政府服务企业的效率。企业开办时间在海南被压缩至3个工作日,优于美、英、韩等国家,市场主体可以“一照一码走天下”,企业登记“一次也不用跑”。今年4月7日,投资者胡天攀在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仅用了23分钟,就注册了一家个体民宿酒店,“真心为海南速度点赞!”
变化最明显的当属经济外向度指标。继2018年海南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实现翻番后,2019年海南利用外资又取得新突破,实际使用外资15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00%,实现连续两年翻番。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为进一步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今年3月,海南省委、省政府面向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正式启动第一届“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创新奖”评选表彰活动。毫无疑问,这一新奖项,再次释放出海南鼓励改革、激励创新的鲜明导向和强烈信号。
↑高空航拍海口万绿园、世纪公园、滨海公园一带城市景观。建设自贸港,产业是“根”之所在。在“4·13”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两年来,海南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质量优先、快字当头”,疫情形势持续向好的海南,吹响了“争创自贸港速度”的号角。
在3月23日、24日省委连续召开的两场分别以“投资、招商、消费”和“农业、工业”为主题的全面恢复加快推动经济建设座谈会上,刘赐贵明确强调,用超常规的举措千方百计把时间抢回来、损失补回来、影响的工期夺回来。
产业发展全面拉开疫后重振大幕。
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继出台《海南省旅游业疫后重振计划——振兴旅游业三十条行动措施(2020-2021年)》后,4月6日,我省又印发《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明确提出构建以“四大主导、八大特色”为主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重大项目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海南已经正式敲定2020年省重点项目,共安排省重点项目105个,总投资37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77亿元。
细细梳理,这些项目类别涵盖三大主导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5大类。其中,“五网”基础设施和三大主导产业项目年度投资体量最大,势必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再次彰显了省委、省政府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建设自贸港,产业是“根”之所在。在“4·13”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两年来,海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破除“房地产依赖”,首当其冲,也是重中之重。海南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6年,海南实行了“两个暂停”政策。2017年对中部12个市县取消了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其中五指山等4个市县,商品房只供应本市县的居民,不准向外销售。2018年,海南实行全域限购,今年3月海南再次推出新政,提出在全国率先实施商品房现房销售制度。
“壮士断腕”下,靠以房地产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格局发生改变。据统计,海南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46.0%降至2018年35.5%,到2019年24.8%,实现连续两年降低。
旧的动能调下去,海南积极谋划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产业发展文章,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空俯瞰三亚国际免税城。离岛免税购物是海南旅游的“金字招牌”,目前已实现“空、海、铁”全覆盖。2019年海南离岛免税品销售1819.9万件、销售金额134.9亿元,创历史新高。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和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五大平台”,做优做强旅游、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医疗健康、海洋等12个重点产业,海南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
抓投资——
海南坚持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通过“百日大招商”等靶向招商引资活动,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海南,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多家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入驻,项目落地率和含金量明显提高。2018年,海南新增市场主体14.4万户、增长15.5%,2019年新增市场主体24.44万户、增长70.8%。
抓消费——
聚焦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我省出台《海南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从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完善促进实物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优化促进居民消费配套保障、加强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等六大方面26条具体任务开展实施,积极促进消费结构优化调整,引导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离岛免税购物是海南旅游的“金字招牌”,目前已实现“空、海、铁”全覆盖,总投资逾百亿元的海口国际免税城项目正加快建设。2019年海南离岛免税品销售1819.9万件、销售金额134.9亿元,创历史新高。从去年10月起启动的海南国际旅游消费年活动,正不断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
抓项目——
依托“两个确保”百日大行动等,海南推动七批项目集中开工和签约活动,累计开工项目793个、总投资4352亿元,累计签约项目393个,为全省投资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在推进项目过程中,海南宁缺毋滥,坚决拒绝“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省委明确几条红线坚决不能踩:一是坚决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实现资源效益配置的最大化;二是坚决不搞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即使GDP和税收再高,也坚决不上;三是坚决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盲目攀比,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抓园区——
围绕“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和三大主导产业,海南规划建设海口江东新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国家高新区、崖州湾科技城等三大类20个重点园区。到2019年底,我省园区共落户各类企业近2万家,以不到全省1%的土地面积贡献税收420.5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33.9%。
抓补短板——
海南持续深化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特别是“五网”基础设施实现了提质升级。“双两千万级”机场执飞自贸区自贸港“航班”,既飞出“加速度”,又飞出“高水平”。海文大桥、文琼高速、万洋高速建成通车,“田”字型高速路网全面贯通。国内首条利用高速铁路开通的市域列车在海口投入运营。新基建方面,2020年全省将力争完成35亿元光网投资,加快5G网络建设和应用,建设“智慧海南”。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事实证明,新发展理念一旦与发展沃土紧密结合,便会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两年后的今天,海南经济社会呈现走势向好、结构趋优、动能转强、效益提升、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幅以“新发展理念”为底色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美丽画卷,在海南徐徐铺展。
从总体看,海南经济持续稳中有进。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房屋销售下降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未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就业、地方财政收入都保持了较快增长。2019年,海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2%,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高于经济增速。
从结构看,海南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到2019年底,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0.1:20.6:59.3,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5%左右。消费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非房地产投资占比58.4%,提高6.9个百分点。新设外资企业数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均超过100%。
从质量看,海南的创新驱动力逐步提升。十二个重点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达67.3%,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其中,旅游业进一步提质增效,201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11%;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约8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实现增加值262.1亿元,同比增长4.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8.6%,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44.2%和34.4%。
从长远看,海南千亿级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洋浦经济开发区开建百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全力把石化产业打造成为海南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全省互联网企业超过2万家,阿里、腾讯、中国电子、中国电科、华为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落户,海南省互联网产业正迈向“千亿级”明星产业;
紧抓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契机,积极培育丰富多彩的旅游消费新业态,多举措加快旅游消费提质升级,千亿产业呼之欲出;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档升级,根据《海南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到2020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到1750亿元。“三棵树”(天然橡胶、槟榔、椰子)及海南特有的冬季瓜菜,正成为做强做优的关键重点。
做好海洋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在以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牧场、海洋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上使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海洋大省形成千亿级乃至万亿级产业并非奢想。
……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夯实基础,志存高远。海南锚定长远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定力、更有效的举措,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调结构、转动能,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前景广阔。
↑俯瞰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基础保障和特色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方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谆谆叮嘱,为海南点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不能为挣“快钱”,而失“本钱”。在新一轮的重大发展机遇面前,海南始终保持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与海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刘赐贵强调,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海南的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清醒认识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和紧迫任务,着眼长远,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守护好、发展好,让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共享优良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
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指出,碧海蓝天、青山绿水是海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子孙后代的“饭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损害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能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顶着压力也要上。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不畏浮云遮眼,不计一时得失。
海南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基础保障和特色优势,严格落实省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的生态文明建设30条决定,严格落实源头把关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方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突出顶层设计——
2018年起,我省将全省19个市县(区)(含洋浦、暂不含三沙)划分为5大类,分两个平台进行差别化的考核,并取消了除海口、三亚、洋浦、儋州、文昌、琼海、澄迈之外的12个市县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
我省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梁八柱”为引领,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海南省河长制湖长制规定》《海南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生态领域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呵护海南绿水青山。
突出补齐短板——
从“天上”到“地下”,从水气土到林区湿地,从违法建筑到城乡环境,我省以六大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坚持用更系统、更精细化的思维和行动,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工作,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短板,加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2018年5月,我省开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与“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等工作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2019年7月11日,省委常委会会议现场播放《珍稀树种为何难逃厄运》《海口、万宁等市县生活垃圾处理场实况及存在问题》《我省村容村貌、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负面典型》3段视频,剖析生态环境整治负面典型案例,释放出海南重拳整改的坚决态度。通过一系列动真碰硬的行动和措施,目前,我省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重点水体水质达标率上升3.4个百分点。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8年的1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9年的16微克/立方米。
突出长远长效——
全省自2018年5月16日起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减少机动车排气导致的空气污染。
2019年3月,《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对外发布,海南成为全国首个提出所有细分领域车辆清洁能源化目标和路线图的地区,并率先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省份。成功举办首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全国率先全域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公务、公交新增和更换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汽车。
作为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自贸区建设先导性项目之一,“禁塑”工作在近两年时间里步步深入推进,日前出台国内第一部省级专项“禁塑”地方法规,公布了我省首批“禁塑”名单。
一方面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对所有新上项目,海南明确提出坚持从快审批和严守底线相结合原则,如果突破了生态底线,即使能带来再多的税收、再多的GDP,也坚决不上。在严格准入门槛的同时,我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4·13”以来,以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外表形似红灯笼、藏在树的边缘、个头小巧玲珑……近日,一个新的植物种类——尖峰水玉杯在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被发现。作为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海南拥有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和众多特有的动植物种类。
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成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出台,海南将在跨越全省多个市县440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省211万公顷林地、32万公顷湿地全部纳入生态管控空间。这不仅能够保护热带雨林动植物资源,推进热带雨林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也将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打造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从城市到农村,从山林到田草再到湖海,一幅如诗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琼岛大地铺展。绿色,已经成为海南永恒的发展底色和最大竞争优势。
↑俯瞰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自设立以来,该先行区已实现51个“全国首例”(51种特许药械中国内地首次应用)。两年来,海南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努力当好改革开放“试验田”,并及时总结梳理各领域的创新举措和鲜活经验,先后发布六批共71项制度创新案例,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这句殷切嘱托,已经随着三亚亚龙湾玫瑰谷的芬芳,飘散到琼州大地的每个角落。
在海口石山镇,不少农民靠发展石斛种植,钱袋子鼓了起来。目前,全镇石斛种苗种植面积占当地闲置土地面积一半以上,带动就业超200人,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在琼海潭门镇,许多渔民转型吃上了“旅游饭”。林桐村渔民符名林经营着一家民宿,开业第一年就实现经济效益超过100万元,“以前下海捕鱼,现在‘洗脚上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据统计,“4·13”以来,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明显增加。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0%,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8个百分点。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民。与全国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相比,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80%的土地、60%以上的户籍人口在农村。这决定了海南在建设自贸区、自贸港过程中,必须托好民生之底。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
2018年8月31日,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和《海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以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切实解决好海南的“三农”问题。
集中总攻号角吹响,“尽锐出战”。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海南从省到自然村建立起五级战斗体系,乡村振兴工作队“一乡镇一队、一行政村一队”实现全覆盖,坚持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为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重要前提和底线目标,毫不松劲持续推进。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任务艰巨,难题自然少不了,需要用创新思维汇聚脱贫攻坚合力。两年来,海南推行电视夜校、消费扶贫、橡胶价格(收入)保险等创新性政策措施,为全国破解脱贫攻坚难题提供了经验。
面对疫情影响,海南推出一系列防返贫硬核举措。
印发《关于切实做好“三农”领域“一抗三保”工作的十条措施》的通知,“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稳妥做好我省“三农”领域抗疫情、保畅销、保生产、保增收工作;
出台《海南省抗疫情保增收防返贫十五条措施》,通过帮助帮扶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助力销售贫困户农产品;
为帮助贫困户解决“卖难”问题,4月2日,海南启动开展为期100天的消费扶贫“春风大行动”,倡导全社会发扬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为了扶贫“买买买”……
希望的田野上,一声声捷报传来:2018年,全省8.6万人脱贫,81个贫困村出列,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考核排名中位列第五;2019年全省4.5万人脱贫任务高质量完成;全省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0.79%下降到2019年的0.01%,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今年2月,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3个国家级贫困县正式摘帽,这标志着我省5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在东方市迦南兰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在花棚里培育兰花。该合作社加大扶贫力度,让贫困户转型升级为技术农民,实现就业增收双收益。两年来,海南从省到自然村建立起五级战斗体系,乡村振兴工作队“一乡镇一队、一行政村一队”实现全覆盖,坚持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为全岛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重要前提和底线目标,毫不松劲持续推进。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是全省上下“背水一战”“一天当三天用”“不惜脱一层皮”的结果。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4·13”以来,聚焦民生短板,海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用实际行动答好民生之问。
“家门口上名校”,选择越来越多。通过高位嫁接优质基因,全省落地和洽谈的“一市(县)两校一园”及重点园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引进工程项目达77个,累计建成招生学校34所,实现所有市县引进优质基础教育项目全覆盖。哈罗公学、德威公学、威雅公学、剑桥幼儿园等国际知名学校纷纷签约落户。
“家门口看名医”,越来越方便。用好用足优质资源,我省先后引进和接洽韩国JK整形外科医院、上海东方医院等一批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初步实现先进技术、药品、医疗器械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
“菜篮子”,越拎越舒心。随着我省农业政策性保险政策陆续落地,“菜篮子”产品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蔬菜品种目标价格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蔬菜进岛渠道也得到了畅通。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蔬菜进岛流通环节的费用减少了。
“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从愿景成为现实。除岛屿型及规划搬迁的村庄外,当前我省的20278个自然村已全部通了硬化路,2560个建制村已全部通了客车。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前提,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大背景下,近两年,海南向黑恶势力发起强大攻势,仅2019年就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248个;
坚决不搞“黄赌毒”。海南以 “八严工程”为抓手,强力开展禁毒三年大会战,全省毒品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现有吸毒人员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至3.89‰,经验做法被国家禁毒委向全国推广。
……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民生红利一如初升旭日,照向南海之滨,又如绵绵春雨,滋润百姓心田。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日益厚植的民生福祉,大大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激发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必将转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的磅礴动力。
↑春日的五指山牙胡梯田,色彩斑斓,气势恢宏。吴文生 摄
什么是初心使命?什么是责任担当?就是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极大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极大考验着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极大考验着广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责任担当。
在疫情防控最危险的地方、最需要的时候,海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挺在最前列。省委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挂图作战,五级书记齐抓防控,层层压实责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各负其责,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斗姿态冲锋在前。
无论是疫情防控救治最前沿的医院,还是人群聚集的村庄、社区、码头,到处都能看到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关键岗位,党员顶上”“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全省各地党员干部面对疫情最响亮的回答。
事业兴旺,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两年来,海南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勇当先锋、做好表率”专题活动以及启动覆盖全省范围的“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在主题教育专项整治中,省委注意立足自贸区自贸港建设这个最大实际,精心研究制定总体方案和分项实施方案,强力推进“8+2+3+2”专项整治和深化措施,建立销号管理、半月专报、月汇报三项制度,创新“接力式”和“点单式”上下联动机制,并在省级媒体公开晾晒整治成绩单,确保整治措施逐项落地、件件见效。
在全面推动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中,我省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农村基层党建“4321”工程(即打造40个省级农村党建示范点、选树300名省级农村党组织书记标兵、扶持2000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培养1万名有双带作用的农村党员),对27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开展整顿转办、整顿销号,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良好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保障、善作善成的法宝,宝贵的精神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永动机”。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践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扎根守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椰树精神,涌现出省委脱贫攻坚战第一督查组原组长李龙生;乐东黎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志仲镇脱贫攻坚大队原副大队长韦求香;临高县多文镇纪委原副书记、监察室原主任陈裔夫等用燃尽生命照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
自201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一年一个主题,开展了“百日”系列活动。这一场场攻坚战犹如一块块“试金石”,试出了信念的坚定、试出了作风的严实、试出了状态的昂扬、试出了本领的过硬,试出了海南干部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良好风貌。
与此同时,海南不折不扣抓好巡视整改,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推动中央“基层减负年”和省委“政策落实年”落地见效,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为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在严查违纪违法行为的同时,我省建立起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严管厚爱结合,进一步激励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心无旁骛、担当实干。
2019年,海南迎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年,全省上下结合自贸区自贸港建设这个当前海南最大实际,统筹推进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点措施。在中央第九指导组的随机测评中,党员、群众对海南开展第一批主题教育总体评价为“好”的等次占比达98.52%。在第二批主题教育随机测评中,党员、群众总体评价为“较好”以上的等次占比超过95%。
↑群山中穿行的琼乐高速琼中段,被一片嫩绿包围着。“五网”基础设施和三大主导产业项目,势必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瞄准“推动建设自由贸易港”这一海南202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焦点、亮点,从2019年12月起至2020年底,省委在全省广泛开展“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活动突出示范引领,倡导比学赶超,号召全省上下围绕“十个方面”为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作贡献,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立足岗位和实际,各尽所能齐心协力把省委、省政府各项重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
建筑工人为项目建设挥汗如雨、农技专家为支农惠农走村入户、环卫工人为城市美化不辞辛劳、“候鸟”老人为海南发展贡献余热……随着“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开展,全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纷纷行动起来,发扬特区精神、椰树精神,用实际行动、以各种形式助力自贸港建设。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必须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
面对“人才”这一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最短的短板、最紧缺的资源,海南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培养引进“双轮驱动”,高起点谋划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战略,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管理、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领域的制度体系,为广大人才来琼创业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项目为引领,围绕自贸区、自贸港三大产业类型、十个重点领域、十二个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招才引智工作。在中组部支持下,海南先后从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各省区市引进两批共174名专业干部来琼挂职。3月31日,我省再次吹响了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人才集结号,2020年首批面向全球招聘三万岗位人才。
着力实施“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在第一批遴选南海名家、南海英才、南海工匠、南海乡土人才691名的基础上,第二批再遴选350名,努力实现“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培养对象过千人目标。带动各类重点项目培养人才3000多人次,并推动各领域、各地区人才队伍培养,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探索建设自贸港”专题系列境外培训项目,帮助消除海南干部“本领恐慌”“能力恐慌”。到2019年底,我省已经组织了13批次干部赴新加坡、荷兰、美国、英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学习借鉴自由贸易港建设成功经验,提升建设自贸港专业化能力。
大事难事看担当,是成是败在状态。
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机遇总是青睐信念坚定者、奋进搏击者。在海南发展的新征程上,无数追梦人正乘风扬帆,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楫进发!
原标题:
风来千帆竞 潮涌逐浪高
——海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纪实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周元 金昌波